2019年度魅力書店品牌TOP20
更新日期:2020年8月25日

一個與《聖經》有關的故事 美國獨立前,識字率位於世界之最,高達80%。以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數據作為參照,中國在1949年的文盲率幾乎是80%,直至五六十年代大規模的掃盲運動,這個比例才大大降低。與建國初期民眾構成類似,當時的美國人也大部分都是農民,那這80%的識字率是怎麼達到的呢? 彼時,新教革命的浪潮席捲美國。而新教的核心之一就是每個人都要面對上帝。這樣一來,所有人都需要讀《聖經》。當所有人都能讀《聖經》時,民眾的識字率就提高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說《聖經》的通識只是與高識字率相關的一個猜想,那英國華威大學的貝克爾及其合作者沃斯曼在2009年《經濟學季刊》上的撰文則為這種猜想提供了有力佐證。他們指出,導致新教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決定因素可能在於新教信徒比其他宗教信徒具有更高識字率的緣故。 一個國家是需要公民有一定素質的,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閱讀,從書籍中汲取信息,從而做出判斷,甚至進行辯論。

只要捧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說話 作家蕎麥這樣描述她理想中的書店:「整個店恰似一本『品位教科書』,不是單一的書店,而是一個完整自我旋轉的小星球,在這個'完整自我旋轉的小星球,上,給讀者提供更多文藝生活美學的體驗。 在幾何書店創辦之前,林耕也常常設想:「假如我是一個讀者,我所期待的書店是怎樣的呢?」得到的第一個回答來自他的父親,已故文化名人林錫純先生。在林先生兒時的記憶中,書店除了書籍之外,還出售一些筆墨紙硯等文化產品,也會放幾張桌子供讀者翻翻書、聊聊天、喝喝茶。也是從那時起,林耕開始明白,讀者到書店並不單純是為了買書,他們更需要一個可以交流、有良好體驗的場所。 為了驗證心中所想,林耕探訪了國內外眾多知名書店,南京先鋒書店、台灣誠品書店、日本蔦屋書店、英國哈查茲書店、葡萄牙萊羅書店、阿根廷雅典人書店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一天,在深圳萬象城的一家書店,有一個畫面深深觸動了他:逆光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和一個年輕女孩安靜地坐在小窗口前的兩個高凳上看書。這讓他想起德國作家歌德的那句話,「只要捧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說話」。正是這樣的感動讓他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未來我一定要開一家這樣的書店,一個為所有人開放的空間」。

書店是內容場,書店的核心價值應該是構建消費者的「學習場」 21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閱讀越來越受到重視,有專家認為,「終身學習」的市場規模正在急速擴容。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和日漸加快的社會節奏,使得「碎片化」的電子閱讀大行其道。 然而,「碎片化」閱讀不可能滿足所有讀者需求,文化氛圍的熏陶是實體書店的獨特優勢。同時,互聯網時代使得原來以熟人關係為紐帶的社區變得蜂巢化,這讓實體書店的存在變得更加無可替代。正如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傳媒所所長劉建華所說:「實體書店成為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精神家園、文化空間,泡書店、深交流,成為減緩社會焦慮、潤滑社會關係、促進社會穩定的時尚方式。」 在2020年1月8日舉辦的中國書店大會暨「新時代杯」2019時代出版中國書店年度致敬盛典上,書店專家、百道網資深顧問徐智明做了題為《書店價值重做:一個有可能是百億級的書店新增量空間》的報告。他表示:「未來書店核心價值的構想應該是消費者的『學習場』,是通過各種書與非書的內容,閱讀與非閱讀的形式,服務於讀者的終身學習。」 在「為讀者找好書」這一標準下,鐘書閣創始人金浩堅持高薪聘請專業選書師團隊在海量的圖書中挑選高品質書籍,將真正的精品圖書呈獻給讀者。而開啓圖書循環共享模式的漁書,則把「為好書找讀者」做到了極致。漁書的共享閱讀室向全社會提供免費上門收書服務,將讀者愛心捐贈的書籍匯集起來,用於援建西部的貧困小學,並建立環保共享圖書室,供讀者免費借閱。 「有趣的靈魂」固然重要,但作為一個體驗類學習場,好看的皮囊也不可或缺。貓的天空之城將時空感融入書店設計,通過空間佈局和環境設計讓讀者產生「透過時間來跟自己對話」之感,使「寄給未來」的標籤更加深人人心。

它應當對社群的文化生活產生建設性的影響 除了面對大眾讀者群體的統一標準,書店還應具備社群文化調性。 小眾書坊位於南鑼鼓巷東側後圓恩寺衚衕內一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內,是一家以詩歌為主題的書店,更因時常舉辦詩歌交流活動而成為了一個詩人和文學青年聚會的文化客廳。 在2016年前,彭明榜就職於中國青年出版社。他從很早就開始喜歡詩歌,在出版社的時候還參與策劃了很多詩歌類的圖書。2016年底,為了完成心中夢想,他向供職多年的出版社提出了辭職,開始經營這家以詩歌為主題的小眾書坊。 「心上沒有詩歌,就像地上沒有花朵。」小眾書坊的宣傳卡上經常印著這樣一句話。彭明榜認為,詩歌是最具有精神力量的一種文學門類。閱讀詩歌雖屬小眾愛好,但在詩之國度的中國,絕對數並不少。他希望自己能通過開辦詩歌主題的書店和做好詩歌出版,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詩歌的魅力,使讀者心中多一些詩意。 為了更好地使志同道合的讀者交流心中所想,小眾書坊經常舉辦各類活動。但和一些書店一對多的讀者見面會不大相同的是,小眾書坊舉辦的活動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個朋友間的私人聚會。作為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小眾書坊十分強調書店的公益文化屬性。「它應當對社群的文化生活產生建設性的影響,傳播正能量的文化信息。」

各媒介業態相互補足,共同為受眾提供最佳的產品與服務 2019年,在主流行業營收衰減的大背景下,實體書店圖書銷售網點同比增長4%,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其優勢和獨特性再次凸顯。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傳媒所所長劉建華說:「書店『回暖』是新媒體技術裹挾中消費者懷念往昔時光的結果。報刊、圖書、電影、廣播電視、新媒體的發展是歷史的必然,但每種媒介業態都不全是對前一種業態的取代,而是相互補足,共同為受眾提供最佳的產品與服務。」 文章來源:互聯網週刊(文:寂靜之聲)